春风拂过,青绿盎然,依山傍水的浦园草木葱茏、花开妍丽。

近日,土木工程学院在学科楼立德楼南侧绿地上新植了一片松树和香樟树,命名为“松樟园”,并举行了揭牌仪式。该“松樟园”是为了纪念“胡松林奖学金”主要捐资人胡松林、章丽华伉俪。这背后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资料图片)

方海院长和章人雄老师共同为“松樟园”揭牌

将满腔的思念化作助学行动

最好的思念就是将我们对学生的爱延续下去。

胡松林教授是我校土木学科创始人之一,曾任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我校前身之一)副院长,2001年11月不幸辞世。胡松林的遗孀章丽华老师离休前为原建筑工程学院纪委副书记,在老伴离世后,悲伤孤寂的老人将锥心的思念化为关爱后生学子的大爱,于2002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胡松林教授生前积蓄和自己的离休金12万元交予学校,在土木学院设立“胡松林奖学金”,以帮助家境贫寒而积极向上的土木学子。

该奖学金每年在新生中选择四人,大学四年每人每年资助1200元,四个年级便是16人,到如今已累计捐助四十多万元。熟悉她的师生对此都感到十分震惊,他们从来没想过这位生活至简,花点钱总要掂量掂量的老人竟然“一掷千金”,更何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们两人每人每月的离休工资也就几百元一个月。

“抠门”老人是同学们的精神依靠

2019年,对自己很“抠门”的章丽华老人去世,享年97岁,她临终前嘱咐: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告别仪式。一切从简,是老人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

据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我校2022届毕业生刘远鹏介绍,在校期间,他与其他受助学生去看望章奶奶时,才发现她居住在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从未进行过改造装修,窄小的客厅内摆放着一张细条式的布艺旧沙发。角落里,一台泛黄的挂式空调无论冬夏都用布罩遮盖着,近乎一种摆设。

章丽华老人生前在读报(2019年5月)

对此,我校2019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的李小凡也深有感触,她几度哽咽地说:“我原以为设立奖学金的人都是生活富余的人,谁知道章奶奶生活是如此的简陋。”她表示会牢记章奶奶的恩情,无论自己工作在哪个岗位上都会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章奶奶不允许我们带任何礼物去看望她,哪怕是带了几个水果去,她也会让我们带回,但她每次都会提前给我们准备好水果、零食等吃食。”在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中原分公司任职的我校毕业生蒋坤龙动情地说,章奶奶就像自己的奶奶,是他在读期间的一个精神依靠。

约己助人的习惯勉励更多人胸怀大爱

章丽华老人一辈子从俭从简、约己助人,对自己很“吝”,但对需要帮助的人总是很大方。无论是同事,还是学生,只要听闻有经济困难,她马上就会伸出援助之手。

2004年始,离退休处老同志组织开展“夕阳助新苗”捐资助学活动,尽管她已单独设立了奖学金,但还是带头捐款,每年雷打不动地送去1000元。汶川、玉树、舟曲等地发生自然灾害后,她也在第一时间通过组织进行捐款。2016年盐城阜宁遭遇龙卷风灾害,90多岁的章老师还来到离退休处捐助了2000元。

“姑母在姑父‘走后’将积蓄全部贡献出来助学,应该说是一种惯性使然,也可以说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谈及老人的善举,她的侄子章人雄介绍说,老人在上海工作时,听闻邻居家的一个考取清华大学的孩子遭遇学费困难后,随即伸出了援手。听说当年章人雄插队所在的房东家孩子缺少文具时,姑父便资助了孩子买书本和文具。章丽华夫妇没有生育子女,老人生前的起居一直由章人雄在照顾,在老人去世后,章人雄也续写了姑母的大爱,每年向基金账户汇款2万元。

“松樟园”揭牌仪式上,土木2104 班开维赛尔·吾斯曼江百感交集:“‘胡松林奖学金’是一股暖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更给予了我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他表示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胸怀感恩之心继承章老师的风范和精神,将来以实际行动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土木2106班石鸿恩则以深情的笔墨给胡松林、章丽华两位老师“写”了一封信,汇报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境况。“我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等;我积极工作,担任辅导员助理等工作为同学做好服务;我乐观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他说:“对章老师最好的怀念,便是传承她的爱。我要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回馈他人,让世界充满爱与关怀!”他在高效地完成学习的同时,已成长为一名帮助学弟学妹们了解国家、社会、学校等资助政策和项目的“学生资助宣传大使”。

播种绿色,孕育希望;饮水思源,感恩传承。副校长陆伟东表示,建立“松樟园” 一方面是用万古长青的松树和芬芳馥郁的香樟树来缅怀胡松林和章丽华伉俪;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怀感恩之心,立鸿鹄之志,做筑梦新时代、奋发有为的新青年。

推荐内容